香味营销可能是与口碑一样古老的营销方式,甚至更加历史悠久。
自从远古时代,露天市场的卖主就已经使用燃烧的熏香吸引路过的人们来到他们的小摊前。
1920年,William Poucher用100为基数来界定香料的易挥发性,意味着挥发越快的香型越适合前调,从而诞生了为数众多的以橘、薄荷、佛手柑等为头香的香水,而持久性较强的龙涎香、麝香、乳香、香根、广藿香等,往往被用作基调,能保持几天的时间。
1960年代,人工合成香料新乙醛被广泛使用。
1970年代,爽朗的绿香调相对流行,带来充分的自然调。
1980年代,豪华妖艳的东方香调开启1980年代,到了后期又回归自然花香调。
1990年代,初期,安定心灵的香水占据了主要市场,香水的类型愈来愈多,中性香水广受欢迎,到了后期,复古风重新笼罩香水市场,浪漫的淡粉花香调重受欢迎,清淡花香在亚洲走红。
2000年代,香味不再拘泥于前、中、后味,分阶为了香型本身而服务,分为两段的,甚至六段的,花果香和花香柑苔调开始增多,人们的选择也日趋个性化。
今天,许多的商业空间已经搭上了香熏花车,验证着品牌香味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力
2002年,可口可乐在上海推出柠檬可乐。可口可乐将一种香料装到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机器里,放置在巴士站亭里,当人经过时,味感器会自动喷出香味,各大报章对此争相报道。麦当劳后来在北京也采用了这种广告形式,在早餐时间,只要有人走近候车亭广告牌,广告牌就会自动播放麦当劳早餐的声音广告并喷发出香味。
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研制出了一种可与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同步产生香味的装置,在2005年3月举行的“数字技术2005”博览会上大获好评。在现场演示的3分钟的烹调节目中,香味发生器根据牛肉、韭菜炒牡蛎、西红柿的影像调整牛肉、西红柿、牡蛎、黑胡椒、蒜、烤大蒜、牡蛎辣酱油等7种气味的出现时间和强度。初期发出各种食品原料和调料的气味,随着菜肴的烹制过程散发出混合型气味,且每种气味的强度分为10个级别。
2006年12月5日,美国加州牛奶加工委员会在旧金山市特定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发布了“喝牛奶了吗?”的宣传广告,能对路人发出诱人的新鲜出炉的巧克力饼干香味。特制香味油脂被涂抹在候车亭的夹层中,发出的香味接近100%真实。